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歐化與歧義




知道朋友找關於中文語法的書,頗感訝異。細問之下,原來他為了「……性」和「是……的」這裡歐化句式苦惱,想從書中尋找啟示。



這些年看評論中文的書籍和專欄,大多是教人盡量避免使用歐化句式。譬如我們該說「香港永久居民」而非「香港永久居民」;說「我們應該孝順父母」而非「孝順父母應該」,如此類推。



可是朋友對「可免則免」這個原則並不滿意。他說,去「性」有時會產生歧義,例如「全港系統評估」既可指用系統去評估,也可指評估全港系統,去「性」後便無從知曉所指為何。



在栗看來,朋友是過於憂慮了。須知讀者有一定智慧,看到不明白的地方,自會從上下文推敲文意。不過,現今惡搞之徒甚眾,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為妙。



[叩問:大家可有優質中文語法書介紹?]


3 則留言:

  1. 話時話那個甚麼「性」,就如「經濟」、「哲學」這些名詞一樣,是明治維新後從日本傳入中國的。又,個人認為陳雲的《中文解毒》是比較好的中文語法書。
    [版主回覆11/21/2011 20:22:21]講開又有印象喎,等我同朋友講返先,謝謝!// 本《中文解毒》幾好,不過朋友想找類似英文 Grammar Book 的中文語法書,陳生那本就不算喇。(題外話:陳生本《執正中文》有少少難頂~~~)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難以朝夕有成, 多讀民初作家文章, 自然有收獲
    [版主回覆11/22/2011 08:25:40]謝謝!為何不選古文而選民初作家文章?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因為古文要有根底才可讀下去(或者簡單講:睇得明), 民初五四時一眾作家多以白話文寫作又少歐式文法和詞語影響,比較易學易讀,能直接讀古文當然更好
    [版主回覆11/23/2011 08:02:43]對。想起家中那本《史記》,頭暈。// 我喜歡看清朝的雜文,李漁的《閒情偶記》和紀曉嵐的《閱微草堂筆記》都很好看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