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栗子妹愛上書店並不為過。雖然香港的書店大都很擠,在書店打書釘絕非享受,但無論要讓人碰撞多少次,栗子妹還是喜歡呆在書店裡。書癡如栗,一直享受與書為伴的溫馨感覺。
大概作者劉易斯‧布茲比 (Lewis Buzbee) 與栗子妹同是書癡,所以聽他細訴與書店和書的淵源,份外有共鳴。譬如他寫到自己的閱讀經歷:
這是一個普通的故事;經據你的經歷填空:當我___歲時偶然看到一本叫_____的小說,在隨後的六個月中我讀完了名叫_____的作家的其他所有作品。(頁40)
確實,每個人的閱讀經驗,都可以用上面一段來概括。作者並沒有炫耀豐富的閱讀經驗,只以淡淡的筆觸,道出自己與書店的不解緣,還有那份對書籍的執著和熱愛。就是這份平實無華,擄獲了栗子妹的心。
除了回憶自己與書店的淵源,作者在書中亦有講述關於書與書店的歷史和佚事。自己最喜歡的一段,是莎士比亞書店的店主比琪如何歷盡艱辛,為喬伊斯出版《尤利西斯》(第八章)。比琪的眼光和執著,教栗萬二分欽佩。
書中不乏發人深省的段落:
父母不必非要讀《紐約書評》或詹姆斯‧喬伊斯,他們也不一定要培養孩子讀《金銀島》或希臘神話。父母只讀他們喜歡的書,但家裡要有孩子讀的書。而孩子們只要看到大人讀書是一種樂趣,耳洏目染,就會開始讀他們自己的書。
栗子妹對此觀點絕對認同,正如作者的同事格蕾塔所言:規定或禁止兒童讀哪些書是有害的,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愛好。
讀完這本書,重看封底的簡介,發覺這段最正確不過:
閱讀這本書,就像在十一月落雨的黃昏,在溫暖柔和的燈光中,聽一位熟悉書店的愛書人,敘述他對書店的熱愛,回憶他第一次閱讀到史坦貝克作品的狂喜,讓讀者在這些動人文字的感染下,也回想起在自己心裡,似乎也有著一間讓你迷戀的黃色燈光書屋。
-----
疑點:版權頁寫原著的版權始於 2002 年,但書中有一些 2004 年的資料,何解?是譯本新加進去的嗎?
-----
[看書學中文]
氛圍:四周的情調和氣氛 (栗還是較喜歡「氣氛」啊!)
「氛圍」一般來說是英文 aura 的中譯,但在大陸好像很流行這種「深詞」,每每有人以之代替「氣氛」,是中國內很常見的詞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