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

意大利之旅 (CINE FAN 2013)

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辦了一個電影節發燒友的節目,全年在藝術中心 Agnes b. 電影院播放一些經典或藝術電影。早兩個月看過【凱撒必死】(Caesar Must Die)、【早安巴比倫】(Good Morning, Babylon) 和【麻將】(Couples),本月就看了【聖女貞德受難記】(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) 和本文想討論的【意大利之旅】(Journey to Italy)。



【意大利之旅】是英格烈‧褒曼與導演 Roberto Rossellini 合作的五齣電影之一,故事圍繞一對婚姻瀕臨破裂的英國夫婦,在意大利遇見的人與事。電影雖有栗妹喜愛的英格烈‧褒曼,無奈男女主角那滿臉不耐煩的表情,實在太過難看,所以播了約15分鐘,已然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。

好不容易等到電影播完,本想立即離開;但見主辦單位請了講者,心想既然電影看得不清不楚,就聽影後座談來個拉上補下吧,誰料竟聽出些趣味來。

講者先介紹女主角與導演之間的關係。原來英格烈‧褒曼為了 Rossellini 拋夫棄子,這跟英瑪‧褒曼的情況類似呢!不過今次的主人翁言語不通,比電影大師那一對又困難些。之後講者續道,Rossellini 拍電影,是邊拍邊改劇本的,這讓男女主角很不自在 (所以他們的表情才那麼臭!)。英格烈‧褒曼更說過,如果換成希治閣,肯定會破口大罵 (希治閣的準備功夫做得十分充足)。

同場有一位觀眾指出,導演可能想透過電影,諷刺英國人的死板沉悶。姑勿論導演的意圖為何,從文化的角度去看,這齣電影其實是挺有趣的,因為英國人跟意大利人的生活習慣,大大不同,文化衝擊十分明顯。

第一次發現,原來影後座談也可為電影添姿采。


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

奪命的富貴 (HKIFF 2013)

人,往往為錢而瘋。

在意大利西西利,有一個叫做巴拉莫的地方,那裡住了一個怪家庭,三代六口只靠父親在船塢撿破爛維生,已成人的兒子則在家裡游手好閒。

某天,一家人到海邊渡假,不幸遇上黑手黨,小女兒中鎗身亡。本來是悲劇一宗,但因為得悉政府會發放一筆為數不少的身故賠償,整家人又活轉過來,發揮先使未來錢的本能,借錢四處豪花,更購買名車。誰料那輛名車卻引發另一血案……

【奪命的富貴】(È stato il figlio/It Was the Son) 是 Daniele Ciprì 首次執導的作品,故事改編自 Roberto Alaimo 的小說,由導演親筆撰寫劇本。Daniele Ciprì 是攝影師出身,在光影運用方面非常嫻熟,令電影不乏凌厲影像,可是故事本身太過離奇與瘋狂,讓我這個保守派看得直皺眉。

Tony Servillo (右二) 在電影中飾演父親一角,演技出眾。

IMDB: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1891788/
豆瓣:http://movie.douban.com/subject/6773081/

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

pupil 與 film

某君在文章中以 pupil 稱呼中學生,友人見到,禁不住打了個寒噤。

友人:根據 OALD 8/E,pupil 一般指幼童,並快將被淘汰,是否改用 student 較佳?
某君:這篇文章略帶古風,宜用 pupil。況且英國報章依然用 pupil 稱呼各年級的學生,所以還是保留吧。

如此理由,教栗滴汗。

--------------

之前讀報章專欄,提到將短片譯作 short film 已不合時宜。當真如此?但願只有譯名過時,film 則永垂不朽。

話說回來,看短片是 see a short film 還是 watch a short film 呢?這對栗來說,是永恆的謎……

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18樓C座舞台劇

一向不看舞台劇,但因為周老板 (金剛叔) 和 18 樓 C 座一班街坊,破例掏腰包到大會堂看一次。

「18樓C座」是商業一台的廣播劇,逢週一至五中午 12:30 在大氣電波播送;每集借一班街坊之嘴議論時政,至今已播放超過45年。舞台劇找來黃秋生和蘇玉華飾演年輕的周老板及其愛妻雲鵑,借他倆的相遇相知,讓觀眾回顧昔日香江。最後一幕則找來 18 樓 C 座廣播劇原班人馬,即席在台上演出一幕廣播劇,成為全晚高潮。

之前到大會堂劇院,看的都是電影節的節目,今次看舞台劇,氣氛同樣熱切。喜歡一班演員的鬼馬演出;蘇玉華與金剛叔的一幕,極之動人。一向只透過耳機聽周老板議論時政,今次現場聽到真人演繹,方體會到甚麼叫聲如洪鐘!

舞台果真有懾人魔力,台下觀眾看得如癡如醉,台上演員想必會更入迷。無怪乎 Josephine 在【透明的影子】中,為了角色而走火入魔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同場發售的書本,原價 $88,特價 $70:

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

盲探


用「鬼馬」來形容劉德華,似乎有點不倫不類,但他在【盲探】(Blind Detective) 中的演出,確實給栗極之鬼馬的印象。


看【盲探】以前,只知道電影是杜琪峰、劉德華和鄭秀文這鐵三角的最新作品。一向喜歡劉鄭這對搭檔,所以二話不說就買票進場;而幸好所知所想均不多,所以才能放開懷抱,欣賞這齣由杜琪峰、韋家輝炮製的鬼馬狂想曲。

在電影中,劉德華飾演「破案之神」莊士敦,是一位目盲心不盲的幹練警探,而鄭秀文飾演的何家彤,則是一位新紥師妹,體能一流,頭腦略差。他們二人合作偵破多宗陳年舊案,其間更互生情愫……

有些觀眾不喜電影中的案件不夠嚴謹;有些又說電影是大雜燴,不知所云。感到失望的觀眾,大概是給自己的期望誤導了。片名雖叫【盲探】,但沒人說過這是【神探】的姐妹作啊!況且栗一向認為,看電影是一種娛樂,【盲探】中有查案、愛情、搞笑和驚嚇等元素,極盡視聽之娛,讓栗看得愜意又開心。

Horace 寫了一篇關於【盲探】的網誌,分析精闢,推薦大家閱讀:http://blog.yahoo.com/horacechan/articles/1205843/index

後話 (含劇情):
在電影中,劉鄭各自到鬼門關走了一轉,看的時候心忍不住抽緊了。自從【龍鳳鬥】後,只希望這對搭檔可以齊齊整整、開開心心的走在一起,【盲探】的結局,剛好還了栗這個心願。

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

City of Ashes


剛讀完 Cassandra Clare 的 City of Ashes ( =《灰燼之城》+《獵月》),雖因誤會少讀了半本 City of Bones ( =《骸骨之城》+《星燦》),幸好故事之間關連不太緊密,才不至於看到一頭霧水。

City of Ashes 是 The Mortal Instruments 系列的第二本,故事說一幫闇影獵人和惡魔、吸血鬼及人狼之間發生的種種,有著哈里波特、向達倫 (Darren Shan) 作品的影子,也有像《暮光之城》(Twilight) 之中錯縱複雜的情愛關係。話須如此,The Mortal Instruments 並非左抄右補之作,而是集各家之大成,構築一個曼妙的奇幻世界。已在圖書館預約了第三本 City of Glass,據聞故事比前兩本更緊湊,十分期待。



題外話:The Mortal Instruments 另有三本前傳,屬 The Infernal Devices 系列。等栗啃完The Mortal Instruments 六本書後,應該可以在圖書館借到 The Infernal Devices 了。

迷離夜


關於【迷離夜】(Tales from the Dark Part 1) 的評論,大多是說創意欠奉、驚嚇不足。評論雖然不無根據,但將電影的缺點無限放大,而淡化其優點,則有欠公允。

【迷離夜】最美好的地方,在於那份本土氣息。熟悉的街道、香港的演員,這些全部令栗感覺極之親切。另一值得稱讚之處,就是編導如何改編原著。【驚蟄】的梁震嬰固然令人拍案叫絕,【贓物】中的李老板同樣不容忽視。不錯,鬼片是要夠驚嚇,但一味靠嚇也不是辦法。像【迷離夜】,能將時事議題溶入電影中,令觀眾產生共鳴,這點十分出色。其實要在30多分鐘內完整地說一個故事,絕非易事,李志毅的【放手】故事流暢,人物鮮明;雖無新意,但單看梁家輝和陳慧琳這對中外「神棍」,已然值回票價。



三個故事中較為失望的,是任達華的【贓物】。看李碧華的原著,故事脈絡清晰,重點明確;電影豐富了內容,但旁枝過多,好些地方令人摸不著頭。譬如任達華與小女鬼有何關係、元秋又為何掌擱李老板?如果能說清楚,電影肯定更圓滿。

期待八月八日上映的【奇幻夜】(Tales from the Dark Part 2)。

延伸閱讀
〈贓物〉原文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82c83620100017z.html

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

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

骸骨之城


之前跟補習學生閒聊,提到看英文小說,學生推介栗看《骸骨之城》(City of Bones),栗見故事大綱尚可,就到書店找來看。本來是想買英文版的,但見譯本特價 $33 兼七五折 (折實 $24.8!),二話不說就買了中文版。



看完第一冊,對故事頗感興趣,就到圖書館借了系列第二冊 City of Ashes (英文版) 來看。可是看了十數頁,發現故事跟第一冊接不上。細查之下,原來英文版的一冊,去到中文版變了兩冊。栗沒看《星燦》就看 City of Ashes,故事當然接不上。


現在的問題是,City of Ashes 栗是一定要繼續看下去的了 (因為兩星期後要還書),但《星燦》何時才補回呢?圖書館的預約滿滿的,恐怕到電影上映時還未輪到;買嘛,這本要八十大元,最多八折,貴......

(感覺好像遇上賣書的補藥黨~~~)